两个战场一种担当—工力所深入地震灾区开展科学考察
发布时间: 2021-07-02 点击数量:10612021年5月21日和22日,我国陆续发生了云南漾濞6.4级和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接收到地震速报信息后,党委书记、所长李山有、副所长张令心等所领导高度重视,按照中国地震局部署要求立即启动研究所应急支撑响应,结合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应急响应工作预案》,连夜部署应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开展云南和青海两地相关应急与科技支撑工作,同时部署准备震后科学考察相关工作。
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履职尽责。两地地震发生后,工力所党委高度重视,深入学习中国地震局党组125号文件、党组扩大会议1号和2号会议纪要,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云南漾濞6.4级地震、青海玛多7.4级地震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进一步履行好核心职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牵头组建调查组,开展震后科学考察。工力所积极参加中国地震局地震科考方案的制订,并牵头组建调查组,负责两地地震的“强地面运动与工程震害机理”调查分项工作,并联合了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家。先后增派林均岐、毛晨曦、刘金龙、杜柯、黄勇、汪云龙、张昊宇等十余人次开展现场科考工作,对震区强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给出地面运动峰值参数分布图和地震烈度分布图,完成主震的地震动场构建;调查了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和工程震害,分析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分析震害破坏机理,服务韧性城乡建设。
参加灾情核查,评估灾害损失。根据黄明部长批示要求,应急管理部成立灾损评估核查专家组赴青海玛多地震灾区开展地震现场灾情核查评估。工力所专家孙柏涛研究员和戴君武研究员作为专家组成员赴地震现场开展实地核查,为进一步全面核查评估青海玛多7.4级地震灾害损失,为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支撑。
认真开展科考,喜获宝贵资料。汪云龙、黄勇、张昊宇三名科考队员于5月26日赶往青海玛多地震现场,他们克服了高原反应、强紫外线及天气多变等困难,历经三天行程700余公里对野马滩大桥、野马滩二号桥、昌麻河大桥和工区、输电塔及微观震中黄河乡等进行实地调研和震区内主要工程震害的考察,揭示了此次地震液化的基本规模、破坏情况及与工程震害的初步关系。经过几天艰苦调查,终于发现此次地震引发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区最大规模的场地液化,液化区涉及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覆盖整个黄河源河滩场地。该液化规模在场地液化研究史上也不多见,为地震工程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坚守科考一线,践行初心使命。林均岐、林旭川、刘金龙、周中一、陈相兆五位队员是第一批赶赴漾濞县地震灾区的应急科考队员,他们在余震频发、道路滑坡等多重危险环境下,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克服了地震现场食宿条件艰苦等困难,冒着高温酷热的天气,对大理市和漾濞县破坏较重的房屋、生命线系统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总行程超过3000公里,共拍摄各类震害照片6000多张,编制完成漾濞县6.4级地震强地面运动与工程震害机理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考察报告,总结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特点及工程震害机理,对重要工程结构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剖析,为我国工程抗震设计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