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记工力所技术支撑”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发布时间: 2022-01-24 点击数量:960作品简介: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是风险普查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直接支撑。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作为上述两项任务的技术支撑单位,在孙柏涛研究员和戴君武研究员领导下,充分利用研究团队十余年的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组建了工作专班,优化了工作流程,建立了模型和方法,编制了3部技术标准,研发了评估软件系统,有力的支撑了2个“大会战”试点工作、“11+31”个重点县试点工作,为其他地区和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作品内容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是风险普查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直接支撑。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作为上述两项任务的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利用团队十余年的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组建了工作专班,优化了工作流程,建立了模型和方法,编制了3部技术标准,研发了评估软件系统,有力地支撑了“大会战试点工作”和“11个重点县试点工作”,为其他地区和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一、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铺开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唐山市调研考察时明确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这一思想,并作为了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方针。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这次会议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这一方针与“四个意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融合,提高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同时,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这一重大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也多次就扎实做好该项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不断增加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威胁与影响愈加严重。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鲁甸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地震灾害暴露了我国城乡房屋设施的抗震能力较为薄弱,抗震能力底数不清,已成为制约我国地震灾害防治能力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短板。在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称:工力所)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于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为地震灾害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工力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风险普查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所党委书记、所长李山有同志担任,把风险普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发展部统一组织协调,设立日常工作专班,主动对接国务院普查办和中国地震局项目办,认真落实保障措施,做到工作开展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充分发挥和调度工力所的技术力量,全力支撑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开展。
组建了由孙柏涛研究员挂帅,戴君武研究员等多个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分块负责,青年骨干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参加的技术团队,具体承担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地震灾害隐患评估等工作任务。
三、重视技术储备,夯实人才队伍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以往“震害预测”的延伸与拓展。在我国震害预测的方法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4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理论方法的研究深度还是在应用的广度上在世界上也是不落后的。工力所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该项工作的科研机构之一,提出了多种至今仍在广为使用的建筑单体和群体震害预测方法,先后主编了两版国家标准《GB/T 19428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2003,2014)。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全力推进,区域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因而,原本就是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基础的群体震害预测工作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工力所孙柏涛研究员团队针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历经15年的研究攻关,建立了中国大陆城市及区域群(单)体震害预测和损失评估方法,提出了工程结构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研发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软件平台,建立了一套中国大陆城市与区域地震灾害风险空间展布、损失评估体系和方法。其成果获得2019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工力所孙柏涛研究员团队主编了2部国家规范,是支撑我国开展震害预测、损失评估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填补了国内多项工作的标准空白。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相关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指南都以该项目成果为编制依据;形成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余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发表在领域顶级期刊《土木工程学报》上的论文“中国大陆建筑物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国内最早系统论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框架和方法的论文,获评“第五届中国科协百篇优秀科技论文”,其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以“冷板凳上作出大学问”专题报道。
“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是摸清灾害风险底数的前提,也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直接支撑,为优选加固目标提供参考。工力所戴君武研究员团队常年致力于房屋设施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或参与了2000年以来国内几乎所有破坏性地震现场的烈度评估和震后科考工作,在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地震破坏机理、抗震能力评估等方面承担过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戴君武研究员参与编制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团队完成了“校安工程”中数十所学校的抗震鉴定和超百个民用建筑的安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项目,在既有建筑的常见病害、隐患薄弱点排查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试点大会战”和“11个重点县试点”工作进展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正因为有了工力所科技创新团队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当国家有需求时才能迎难而上。2019年,全国拉开了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序幕,按照中国地震局要求,工力所团队凭借多年的积累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孙柏涛研究员担任总体专家组专家,参与完成了《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的编写和修改。同时,戴君武研究员、陈洪富副研究员等作为专家组成员,杨永强研究员、陈相兆副研究员、张桂欣副研究员等作为业务骨干,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及预算,协助完成了承灾体普查方案的制定和信息平台相关模块的初步设计。
工力所组织编制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数据规范(试点版)》《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技术与数据规范》《建(构)筑物地震灾害隐患等级评定方法(试点版)》三部技术规范指导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并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大会战”中得到了首次应用。技术支撑完成了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和北京市房山区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重点隐患评估工作(见图1-图5)。完成了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五个片区(31个省)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和锻炼了人才队伍。
图1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风险图(50年超越概率63%)
图2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地震灾害人员死亡风险图
图3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地震灾害风险等级图(50年超越概率63%)
图4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房屋建筑地震灾害隐患等级图
图5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市政桥梁地震灾害等级图
图6 全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软件系统1.0版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至关重要,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的具体措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工力所之所以能够承接并有能力做好该项工作,离不开老中青几代科研人员在该领域数十年的默默坚守、深耕细作和责任担当。
工力所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本职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和地震灾害隐患等级评估方法,全面摸清风险底数,深入分析和用好普查资料,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https://fxpc.mem.gov.cn/xczpzjpxhd/#/show-articleDetail?uuid=c0b01a5f-551f-4006-93c8-cd847b64678d&workstyp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