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桥组
发布时间: 2024-06-21 点击数量:3321962年国家计委决定由我所牵头编制地震区建筑抗震规范。之前未设道路桥梁的研究课题。为了编制抗震规范的需要,1963年初所里临时指定我与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同志合作探讨。双方通过史上桥梁震害资料及开展原型桥梁振动试验的分析,提出桥梁的计算模型、分析方法及抗震措施,被纳入1964年《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1965年正式设立桥坝组,立项研究桥梁及大坝的抗震问题。1975年桥坝分开设组,1979年改革开放,淡化了课题组的研究界限。
桥梁方面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1. 先后深入邢台、通海、海城、唐山等多个地震现场进行调查,并搜集、整理国内外20多次地震的资料,探讨桥梁的震害规律及破坏机理,总结有效的抗震措施。在通海地震调查分析中,还更正了地震区不宜修建石拱桥的观念。
2. 组织对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宜都长江大桥、长东黄河大桥等百余座桥梁的大型振动试验,测试结构的振动特性,为研究桥梁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依据。
3. 开展梁式桥、拱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计算模型、简化计算方法。
4. 分别参与铁道部、交通部1977年、1989年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制订。上述工作提出的观念、简化分析及抗震措施,在规范中都有所反映。
5. 探讨桥梁震害的预测方法,为桥梁的维修、加固或更新的决策提供参考。
6. 通过振动试验技术,拾取桥梁动态反应所传输出来的信息,分析、判别桥梁的安全度,开创动态试验鉴定桥梁安全度的方法。
7. 参与多座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提出经济合理的防范对策。
1979年改革开放,要求走向社会为工程建设服务。桥组还率先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际解决工程问题,很多情况下,理论知识并没有直接解决的方法,需要冒风险去探索、创新。
1984年泉水双曲拱坝,下游坝面有未贯穿的裂缝。在强迫振动试验过程中,厂方要求监测裂缝的张合度,以控制激振力的大小,保障大坝的安全。问题是试验中大坝的动态变形很小,在仪器测量误差范围内;裂缝位置有张合的非线性变形,还有未开裂截面的弹性变形。一些学者认为根本不可能测出裂缝的张合现象,不敢承担任务。后来,我们通过巧布测点监测和合理的分析方法,消除仪器测量误差及弹性变形的影响,成功地测出裂缝张合随激振频率的变化规律,得到厂方的确认。
1987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熔铝车间8#柱基下沉,危及车间安全。5月间厂方及设计公司要求我们探明原因。该车间建于1958年,车间火炉喷出的高温气体绕车间8#柱基下方流入烟囱,该柱基周边土体温度达500℃~600℃。经过振动试验检测,并综合考虑高温下混凝土的特性,得出柱基下部混凝土,长期在高温下,产生不可逆的热收缩变形,容重变轻,强度下降,导致柱基下沉的结论。次年3月,厂方及设计公司负责人、技术人员共16人突然来所,说是原检测结果有误,造成经济损失,言下之意,要求赔偿,闹得沸沸扬扬。原来厂方只是在柱基表层开挖,未达下部。经继续下挖,露出柱基下部混凝土,此时结论所描述的现象呈现了,厂方无语,不了了之。
1988年大庆北一断东注气试验压缩机房,每当机器运转,柱、墙、屋顶明显晃动,窗玻璃嘎嘎作响,引发恐惧,严重影响生产。厂方要求我们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消除隐忧。我们应用振动试验技术,探明厂房各部位的振动规律,分析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认为柱间斜撑系统过细、过柔,系统的频域范围接近机组运行的频域范围是造成剧烈振动的主因,建议更换斜撑系统。但也有怀疑的,认为原因不可能那么简单。事实是更换斜撑系统,恐惧感消失,疑者释疑。
在动力检测判别桩的质量及承载力方面也多次引发猜疑、担忧,最后通过静压试验校核证实,才平息了风波。
可以看出,问题的解决获得证实之前,常有质疑、猜测,形成压力。一旦问题的解决获得了证实,说清楚了,又觉得简单、平凡,谁都能干。实际上工程上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解决它既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更要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解决工程问题看似平凡,实则充满风险,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解决它。桥组同志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勇于承担,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工程问题,如三棵树松花江大桥、锦州凌河大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葛洲坝泄水闸门等诸多建筑及桩基工程,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监测、分析大庆道路路基强夯及松花江边打桩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确定安全的施工方案等等。所幸的是,都经受住考验,为工程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溯过去,桥组同志在艰苦的岁月里,不离不弃,团结一致,磨练意志,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增长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科研及工程问题,在平凡而又充满风险、智慧的工作中,谱写出多彩的人生阅历。
我永远眷恋桥组同志。
作者系原生命线工程室研究员